查看原文
其他

【头条】艰苦超过“塞罕坝”的关山林区,如何诠释“绿色平凉”!

2017-12-06 平凉日报 平凉日报


再造绿水青山新关山



本报记者 江冠洲 陈斌



冬时节,走进关山腹地,置身茫茫林海,我们被深深震撼。几十载寒来暑往,一代代关山林业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艰苦奋斗、绿色发展,构筑起了平凉乃至陇东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之头、城市之肺。


目前,关山林区总面积70多万亩,林地面积5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72.75%。从高空中俯瞰,犹如一颗璀璨的“绿色宝石”镶嵌在陇东黄土高原上。




绿起来——让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上树






关山林区是全省十大国有林区之一,位于平凉市南部,与陕西、宁夏接壤,属秦岭余脉,享有“小天山”之美誉。


历史上,这里奇峰叠嶂,飞瀑直流,古木参天,植被茂密。《平凉林业志》显示:“汉景帝时(公元前156—141年)在今华亭设呼池苑”,专供皇家牧猎。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对关山林区的专管机构,平凉市关山林业管理局虽然经历了关山森林经营所、关山林业总场、水保师三团、林二师三团、林建师三团、平凉地区关山林业总场、平凉地区关山林业管理局等称谓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一代代关山林业人植绿护绿的初心。


今年73岁的郭金生是关山林管局的退休干部。1965年,响应国家支援黄河中游成立128个林业工作站的号召,他和妻子一起,从老家河北保定来到了大西北。护林队长、工作组长、生产科长、纪委书记,直到1998年退休,他和老伴再也没有离开过关山林区。“塞罕坝的精神,和我们关山精神,都是相通的,甚至我们的造林条件,还要比他们艰苦。”郭金生抚今追昔……



首往事,关山“林一代”们感慨万千:上山造林,每人背一个桶,桶里装着水,苗子就在水里泡着,步行两三个小时、甚至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造林地。山里没有路,只好手脚并用,爬着上去。头顶飘过一片云,哗哗一阵大雨,全身打湿。关山林区,4月份的温度要比外界低3到7度,有时山底下雨、山顶下雪,整个人都被冻透。


造林初期,关山林业人住茅草屋、喝冰雪水,顶风冒雪,垦荒植树,度过了异常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赢得了今天的满目青山。


进入新世纪后,海拔2000米以下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造林基本完成,关山林管局开始对海拔2000米以上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段进行绿化,但年年组织栽树,却成效甚微。缘何?


“鼠害太严重!”关山林管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建平告诉记者,随着造林地块的向上扩大延伸,地下害兽中华鼢鼠危害十分严重,致使苗木成活率极低,难成林的现象很突出。“树根都让鼠吃了。春季栽的树,到秋季能死80%,再到第二年春季全部死光。”


关山林管局曾尝试过捕杀、投药等多种办法,效果都不明显。2011年底,王世鸿到任局长后,带领一班人,下林地,查鼠害,摸索经验,创造性发明出“铁网围根”防鼠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关山林区造林难保存的问题,成活率一下子从不足20%提高至90%以上。



从此,关山林管局造林的质量“加速度”,最多时一年造林2万亩。近五年来,关山林管局推广应用该项技术,连片规模造林8万多亩。


记者在现场看到,4年前栽植的苗木,迎着寒风,健壮生长,绿油油一片,铁网完好,持续发挥作用。朱建平介绍,这一独创性发明,对于解决中华鼢鼠危害严重的全国同类地区都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已获得国家专利。


最近几年,关山林管局持续增林扩绿,大力实施攻坚造林工程。资源科科长熊鹏炜介绍说:“我们的目标是让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上树,不留一块空地。”



管起来——看不好林子愧当护林员





每年的11月1日到第二年的5月31日,是关山林区森林防火期,也是关山人一年中神经绷得最紧、巡山查林和值班值守任务最为繁忙的季节。


从华亭县城出发,沿着崎岖颠簸的山路一直到关山林区最深处,沿途贴满了宣传护林防火的警示标语,各主要路口设置了防火检查哨卡,在各个山头,戴着红袖章和林政执法证的护林员用望远镜不停地巡查。


王玉贵已有23个年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春节、吃团圆饭了。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关山护绿播绿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去年,王玉贵代表平凉市,在兰州参加中国技能大赛甘肃省营林试验员省级一类决赛,获得个人一等奖。


王玉贵所在的麻庵林场是关山林管局5个林场中路途最为偏远、条件最为艰苦的林场,而他所在的铜厂沟管护站又是麻庵林场条件最差,信息、交通最为不便的基层站点,在别人不愿去甚至不敢去的地方,他一待就是十几年。


上午9点准时出门,晚上饥肠辘辘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他天天如此走在巡山护林的路上。



1985年,年仅18岁的崔州兰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当起了护林员。而他这一干,就是32年。


“那个时候,林场不通电、不通路、没有电话、与外界完全隔绝,林区的艰苦没法说。”崔州兰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了他新的人生。“看管不好林子,就愧当了护林员。”这是父亲对崔州兰的叮嘱,他铭记在心。


“几十年来,凡是崔州兰走过的地方,看护过的林子,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他把林子看得比他的命还贵。”海龙山林场场长杨红娃说。


海拔2560米的赵家山管护站是关山林管局管护人工林面积最大、条件最为艰苦的管护站之一,至今仍不通水电。大雪封山之后,人员给养须定时投送。站长杨永军告诉记者,想家时,看看桌子上摆放的“全家福”。因人工林面积大,这个站是全局一级防火重点区域。逢年过节,对他们来说,比平时更加紧张——“重要节点、关键路口,24小时严防死守。”


关山林区,有上百名像王玉贵、崔州兰、杨永军这样的护林员,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守护着这满山绿色。


为了这满山绿色,半个多世纪来,几代关山林业人垦荒造林,有的因公殉职,有的疾病缠身,“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近年来,一些旅游爱好者和进山捡拾松籽的人越来越多,即便是冬季,人为活动也很频繁,关山又是边界林区,森林防火的形势非常严峻,压力很大。


为此,关山林管局在林火管控上,按照“一张图”管理办法,健全局场站三级管护网络,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靠实管护责任,切实将林区的一沟一坡、一草一木置于有效管控之下。同时,在林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建成了“天眼”工程,实时掌控林情动态,做到了问题早发现、隐患早排除。


“家属在祭奠先人时,我们护林员一人守一个坟头。”杨红娃告诉记者,通过狠抓火源管控、与林区住户签订监管合同等方式,着力构建一张群众广泛参与、乡场村、森林公安齐抓共管的林火管控网络。


好起来——“关山模式”在陇原大地推广



山林区,属天然次生林,主要有青冈、白桦、红桦、山杨、落叶松等150多类植物,多而杂。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林区主要以采伐为主。天保工程和“三北”工程实施以后,保护生态成为国家战略,植绿护绿进入快车道。


2014年8月,关山林管局组织人员赴河北参观学习,以科学先进的理念引领林区发展。他们在结合关山实际基础上,确定了以德国“近自然育林”理论为指导,以“目标树为主的全林经营”模式,选择了以育林为目的的择伐作业方式——采坏留好、留优去劣。通过选择生长健壮、条件良好的树木确定为目标树,实行编号和GPS定位,对具有生长潜质的树木作为“目标树”的“伴生木”予以保留,对剩余影响目标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杂灌进行清理,以保证“目标树”健康成长。


熊鹏炜介绍,同样是“伐”树,以目标树为主的全林经营却能使森林越“伐”越多,越“伐”越好。这样抚育过的林子,大径级木材比常规经营提高100%,终期收益将加倍增长。同时,由于林分结构的改变,乔灌草复合生长,森林生态效益也得到显著提高。 


2015年开始,关山林管局在国家批准实施的森林抚育工作中,按照“目标树为主的全林经营”的“关山模式”进行森林抚育。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国家三北局及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2016年5月,全省森林经营抚育现场会在关山林管局举行,“关山模式”从此在陇原大地推广。



201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出台,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队”和主战场,关山林管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些年,关山林管局利用危旧房改造公租房、贫困林场帮扶等项目,投资1500多万元,为玄峰、海龙、红崖山3个林场建设40套公租房,使职工从危旧破烂的土坯房、瓦房搬到了水电网完备的新楼房;对马峡、麻庵林场场部进行了维修,新修改建标准化管护站15个,新修林区道路78公里,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住上了楼房,吃上了自来水,冬季也烧暖气。”在基层林场工作将近30年的赵海波感慨,“比起父辈,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不知好了多少倍。”


年30岁的席军强,是2015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林学硕士,作为全市特殊人才引进到关山林管局。在局机关工作2年后,被派往马峡林场担任副场长,主抓森林抚育、造林绿化工作。“刚去,不适应,心急。”席军强坦陈,当时确有走的念头。“后来看看周围的同事,想想自己当初选择专业的初心,也就坦然面对。”现在,他工作之余,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新科技、新技术运用到培育森林中去。


“林二代”柳军是玄峰山林场场长,也是5个林场场长中最年轻的一个,今年33岁。“当完成一片造林后,很有成就感,越干越美。”他已完全适应了这样的工作环境。


如今,关山林区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森林质量越来越好,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2.81万吨,释放氧气11.34万吨。位于关山腹地的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莲花台,正以特有的光彩散射出迷人的魅力,备受游客青睐。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这席话,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关山林业人的心坎上。


“这片森林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几十万亩林海来之不易,把这片森林管护好、经营好,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是摆在新时期关山林业人面前的最大考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关山林业人将自觉践行十九大和塞罕坝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造林保护与生态利用的有机结合,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幅提升。”王世鸿表示。



分享快乐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快把快乐分享给您的伙伴们吧!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号:plrb933

微博号:plrbtxwb123

出品:平凉日报社全媒体工作室

监制:李建军  

编辑:苏小虎

技术:崔烘奖

法律顾问:张忠义

投稿邮箱:plrbweixin@163.com

联系电话:1303418852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